万花筒下看未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无顶之屋与厄尔尼诺

骄阳似火,我们两辆吉普车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奔走了一个上午,到了太阳当顶时分,一个个人困马乏,需要找个地方打尖了。

这里是秘鲁北部沿着太平洋岸边伸展的大沙漠。有时想想也觉得好生奇怪,吉普车在蜿蜒的公路上奔驰,时而可以看见一望无际的蔚蓝色的太平洋的滚滚波浪,甚至可以听见惊涛拍岸的喧嚣,但是那近在咫尺的太平洋却不肯将一点水赐给脚下干渴的大地。眼前是茫茫无涯的流沙,起伏的沙丘寸草不生,向远方伸展直到天尽头,被旋风卷起的沙尘不时在挡风玻璃前面飞扬,在公路上追逐。视线之内,看不到绿色的生命和溪流的痕迹。

不多久,熟悉当地情况的秘鲁司机一踩油门,吉普车冲进了一座荒僻的小镇,在一家小酒店门前停住了。

就像美国西部电影一样,我们这些又饥又渴的不速之客,一进酒店就让店主把好吃的送来。可是长得干瘦黝黑的秘鲁店主只是殷勤地笑着,双手一摊,耸耸肩膀,原来店里只供应一种简单的份饭,别的什么也没有,至于饮料,只有当地出产的紫玉米汁和称作“印加可乐”的饮料。

有什么办法,我们只好委屈自己,先填饱肚皮再说。端上来的份饭是咸鱼和烤熟的老玉米粒,这就是主食,如此而已。

我嚼着难以下咽的玉米粒,大口大口地灌了几杯甜津津的紫玉米汁,不由得观察这家小镇的酒店。当我抬头望着头顶的天花板时,不禁惊愕地张大了嘴。

“嘿,你瞧——”我向同伴喊道。他们的目光也充满惊讶。

你能猜得出我们为何惊讶吗?原来,酒店是只有四壁而没有房顶的,上面为了遮挡阳光,挂了一块偌大的蓝颜色的塑料布,有的地方是用芦苇编的帘子遮挡起来的。

不料,当我们窃窃私语时,陪同的秘鲁朋友笑了起来,他说这一带的房屋,除了有钱人家之外,多是没有屋顶的。因为没有这个必要,“这一带气候干燥,终年无雨,天气又很暖和,所以只要挡住阳光,就完全可以了。”他解释道。

果然,后来在镇上走了走,情况确实如此。街道两旁的房屋,一层的,一般都是“家徒四壁”;两三层的,顶上面的一层也不盖房顶,真所谓因地制宜,省工省料了。

小镇的酒店给我留下的印象,竟和影响全球的一种气候变异的现象联系起来。这真是意想不到的。

我在秘鲁西海岸走过不少城镇,从首都利马到著名的海港卡亚俄,一直到北方沙漠中的绿洲城市特鲁希略,这一带共同的气候特征是干旱少雨,到处是荒原和沙漠,然而秘鲁沿着辽阔的太平洋的西海岸地带,又是该国经济最为发达、人烟稠密、城镇最密集的地区,这一切都是有赖安第斯山的恩赐。原来屹立在秘鲁东部纵贯全境的安第斯山白雪皑皑,是个天然的冰库,每当夏季冰雪融化,从山谷中奔腾而下的急流进入沙漠,便在沙漠中形成一块块面积大小不等的绿洲。而每块绿洲往往就是一座城镇的诞生地,周围是绿油油的农田,地下水资源很丰富。就以首都利马来说,这个建在沙漠中的都城,一年四季也休想见到一滴雨。即使是雨季,也仅仅是空气湿润些,水气在空中凝成雾而已。城市用水主要靠地下水。

秘鲁西海岸靠近太平洋却形成干旱的沙漠,原因是洋流在作祟,有一股强大的冷流沿着南美洲西海岸自南而北流动,使得洋面水温很低,因而影响附近地区的大气难于形成降水条件。这股冷流又称洪堡洋流,是为纪念德国著名气候学家、地理学家洪堡而命名的。

洪堡洋流年复一年有规律地运动,因而在秘鲁西海岸的沙漠中,可以看到古代印第安人建造的金字塔,这是用泥坯建筑的巨大阶梯状土台;也可以看到风沙中屹立的古城遗址,这是比印第安人历史更早的奇穆人用泥坯建成的城市废墟,千百年来因为气候干燥而得以完好保存。当然,当地城镇的简陋房舍,也可以不盖房顶而使人们生活在星月之下,不患雨水的侵扰。

任何事情都有弊有利。秘鲁西海岸虽然缺雨,倒也使人们今天可以看到古代奇穆人留下的据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土城——昌昌遗址。另外,洪堡洋流水温低,适合鱼类生存繁衍,所以秘鲁沿太平洋一带海域是有名的渔场。加工鱼粉以供出口,是卡亚俄等城市的主要经济支柱。我去卡亚俄,远远地就可闻到扑鼻的腥臭,那一带加工鱼粉的工厂很多。

然而有一天,千百年来大自然的秩序突然打乱了。

我第一次听到打乱大自然秩序的“厄尔尼诺”这个词儿,就是访问秘鲁的收获。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的意思,这是因为厄尔尼诺现象多发生在圣诞节前后而得名。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热带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它大约每隔3~7年重现一次。最明显的征兆,就是秘鲁和厄瓜多尔的沿海一带表层海水温度骤然升高,而前面所讲的影响秘鲁西海岸的洪堡寒流和海水涌升流大大减弱甚至消失,这样一来,由于全球大气和海洋是一个互相影响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低纬度太平洋中西部和印度洋地区也随之发生海水温度的强烈变化,结果导致热带地区与全球气候异常,伴随灾害性天气的发生。

厄尔尼诺现象打乱了全球天气系统固有的秩序,给人类一个措手不及。

20世纪80年代最严重的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1982—1983年,赤道东太平祥部分海域海水温度超过正常值3.6℃。据统计,100米厚的暖水层降低0.1℃所释放出来的热量足以使海洋上空的大气温度升高6℃之多,这是何等可怕的气候异常。结果,1982—1983年,秘鲁北部发生史无前例的特大洪水,河水骤涨,农田被毁,房倒屋塌,泥石流吞没了农田和村庄,使600多人丧生,直接经济损失达9亿美元。尤其是秘鲁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的海洋捕捞,更是遭到沉重打击。由于水温升高,涌升流停止,秘鲁西海岸的太平洋盛产的鳀鱼大批死亡,鱼粉加工业濒临破产。我是在此之后访问秘鲁的,谈起1982—1983年厄尔尼诺现象给秘鲁造成的灾难,人们仍然心有余悸。在北部城市特鲁希略参观著名的奇穆人的都城遗址,还能看到洪水冲刷这座土城留下的累累伤痕,修复工程仍在进行。我猜想,那些秘鲁城镇中没有房顶的陋屋,当时定是蒙受了可怕的灾难了。

1982—1983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波及的范围很广。厄瓜多尔与秘鲁一样连降暴雨,洪水为患。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等国也发生了20世纪罕见的洪水。而在热带西太平洋的澳大利亚东部,情况恰恰相反,持续干旱,农牧业损失高达11亿美元。与此同时,非洲发生罕见的旱灾,人畜大批死亡;美国东部奇寒,出现强风暴、严寒和大雪,夏天又酷热难当,严重干旱。我国在1983年冬春季华南发生罕见的暴雨和洪水,夏季华北高温干旱……全球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在130亿美元以上。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个复杂的涉及海洋、大气的能量交换的大气过程,它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及其规律性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目前气象学界、海洋学界尚有不同的看法。就以1997年来看,我国北方地区夏季的持续高温天气和持续干旱,以及在我国登陆的热带气旋和台风数远远少于往年,这是否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尚是有争议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21世纪的人类将面对厄尔尼诺现象,找出它的规律,并及早采取预防性措施,则是至关重要的。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