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彬、尚芝蓉专辑:尚氏形意拳械抉微(中华武术大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李文彬、尚芝蓉合著之《尚氏形意拳械抉微》脱稿,乃當前武術界一大盛事,非僅嘉惠後學,求藝有徑,抑且推動了挖掘整理中華傳統武術工作向更深層次發展,爲弘揚祖國傳統文化,作出積極有益的貢獻。

尚雲祥先生,親承單刀李存義及先輩“半步崩拳打遍天下”郭雲深之衣鉢,畢生精研形意,悟而有化,廣樹桃李,身教言傳,躍居爲當代最有影響大師之一,儕輩深服其能。孫祿堂對其爆發力之剛猛,備加讚許。師兄弟中,罕出其右。文彬兄爲師之關門弟子,芝蓉則是師至爲鍾愛之幼女。二人同堂受教,朝夕研習,數十年從未中斷。現將所得,筆之於書,所附圖片,均係親身演練者,堪稱武庫珍品。

僕忝爲《中華武術大觀》叢書執行編委,有幸先睹,讀後略記數語,實乃欲將膚淺之心得,公諸同好,非敢云序。

一、辨析源流,鑑定真義

本書卷首《形意拳技藝源流索遺》一章,指出形意拳係從心意拳衍變而得。心意拳重動作,講招法,自姬際可至戴龍邦,已躍進一大步,“轉向突出對内意、内勁、神和氣的運用。”又在動作、套路上增加了五行拳。由十大形又增加了七小形,以及樁功等。明確而肯定:這些“就是促成心意拳衍變到形意拳,形成兩種不同特色的拳術技藝的前提”。把同源異流的兩種拳系分開,各自獨立而又相得益彰。師古而不泥古,有利於做進一步的研習和發展。特别推出:“李洛能學自山西戴龍邦,傳入河北,曾叫意拳。後改名形意拳,他就是此拳發揚光大的鼻祖。”這是一種大膽而又負責的態度。之所以如此做出斷語,有無可辯駁的事實作爲依據。“特别是改掉了側身弓箭步,代之以兩腿彎曲、前三後七的夾剪勁的鷄腿,和進身跟後脚的槐蟲步。身體則變爲似正非正、似斜非斜,具有鷄腿、龍身、熊膀、虎抱頭‘四象’的外形和内意的三體式作爲母式。”形成了武壇别具一格的步法、步型。此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發展進化的觀點,從鑑别而定真義。心意拳講:“起如虎撲人,落如鷹之抓物”;“起如舉鼎,落如分瓶”。而形意拳則要求“起横不見横,落順不見順”;“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是顧中有打,打中有顧。其他例證尚多,讀者可於書中見之。

二、標舉内勁,探賾抉微

“尚先生教練形意拳,不僅要求外形精煉,内意純中,伸手投足,動必有由,不務招法,但重内勁。嚴禁努氣使拙力,要求從輕鬆、自然、和諧中去追求迅猛剛實的爆發勁。”“這種内勁發自丹田,運至周身”,無微不至,感之遂通。“尚先生教練形意拳,所以着重練功、找勁,練的就是形神合一,找的就是體用一源的真勁,不講形式,不講招法,專講找勁,故練出來的,自會形神完整、内勁充盈。”内家拳着重勁路,運行於體内者爲勁,激發於體外者爲力。所謂“蓄勢運勁,落點發力”。如何達到形神完整、内勁充盈?則和“嚴格掌握和運用催三節、驚四梢分不開的”。至於如何催三節、驚四梢?書中有詳實具體的説明。此種探賾抉微,循序漸進,剥繭抽絲,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貫串了全書篇章。

縱觀現在已廣爲流行的内家三大拳種,其理論體系的指導,均來自道家。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虚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道家知命養性,性命雙修。《尚氏形意拳的特點》一章,引拳經:“靜爲本體,動爲作用。”指明“動靜同理,體用一源”。“不真動,就談不到知‘意’;不真靜,就談不到知‘性’。靜爲性,動爲意。不靜,則真意就不能發動。真意能動,才會‘妙用則如神’。故形意拳要求練形神合一,進而追求虚極靜篤時,則還於先天本性。”“而這些追求,又何嘗不是用意來引化神、氣,而求得技擊上的妙用。”

“丹田久煉靈根本,亦即固靈根;真氣退藏於密,也就是所謂元神元氣相合。由無而有,由小而大,一氣之動,發之周身。也是使内勁的形成和發動有根。”道家講求歸根復命,不主外發;拳家則主張靜中求動,克敵致勝。此乃初階,故書中謂“得養練之始”。

《築基功夫》章的《三體式的涵義和作用》中,首先標明:“‘道自虚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産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形意拳就是以這個樸素唯物的陰陽五行之説爲依據。”此依據即道家全真南五祖紫陽派初祖張伯端《悟真篇》中絶句六十四首内之第十二首。亦即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具體闡明。書中指出:人體也是一個小天地,“故人體亦有三體之説”。“如果通過鍛煉,能够陰陽相合,内外一氣,三體合一,則會不有中有,無可無不可,故云‘三體重生萬物張’。”至於“上通三關,下固靈根”等,都是道家修持在拳術上的具體運用。

三、揭示竅要,言必有據

《築基功夫》章以“三體式”爲樁功,以“鷹捉”爲母拳,這是尚氏演練形意拳的突出之處。有何根據?經云:“出式虎撲,起手鷹捉。”論四梢中之“筋梢”:“虎威鷹猛,以爪爲鋒,手攫足踏,氣勢兼雄,爪之所到,皆可奏功。”爪爲筋之餘,筋長則力大,形意拳着重伸筋拔骨的鍛煉,三體式樁功,正是其具體運用,故以之爲母式。“被視爲是形意拳特有技法靜的定型,靜的築基功夫;而鷹捉則是樁功三體式諸多技法的運用,是形意拳動的築基功夫。”形意拳發力的技法核心,即“起落、鑽翻勁”。而鷹捉正是求得這種真勁的最好鍛煉方法。“我們形意門中特有的,被人們景仰和追求的‘翻浪勁’(人們不知其名,僅從動作形態來看,叫它‘摩挲勁’,也有叫它‘劃勁’的),它就是這鑽翻勁中的代表形式。”

形意勁路之發放,有剛有柔,有明有暗,如何體現“剛至柔生,柔極自化”之拳理精髓?正如書中指出:“既得疾用驟發,迅如奔雷的爆發剛勁,就有了發人的真正本錢,再能稍加用心去領悟,則緩動遂發的柔(暗)勁,也會悠然而得。則形意拳發勁技法的精華之一的屬於柔(暗)勁的所謂‘中乘’功夫的‘沾身縱力’之言,却多不知‘沾身縱力’其技。實際它就是‘起落、鑽翻的具體應用。也只有通過練鷹捉,用鷹捉,才能逐漸地懂得它和找到它。才能真正的深切的體驗到它。有了這個體驗,才能推而廣之,運用到形意的其他拳法中去。人們稱鷹捉爲形意之母拳,信乎!它確實當之無愧!”

將鷹捉提爲母拳,使其獨立於五行拳之外,并與劈拳做出嚴格的劃分,這是尚氏形意拳顯著的特點。形意各拳,無不以其作爲起手,如果還拿它當劈拳,顯然是錯誤的。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丢掉了真正的劈拳,便失掉了劈拳不用關節處打人、發勁的非常寶貴的特殊技法,良可惜也。必也正名乎?這正是以拳經作爲依據的。言必有據,揭出了個中竅要。

三體式樁功爲母式,鷹捉拳法爲母拳,二者是開啓形意奥秘之門的鑰匙。著者再三致意,和盤托出,用心良苦。本書價值自可想見。

四、擇善而從,一掃浮誇

書中指出:“近代形意拳技藝雖同出李門一源,不僅河北、山西兩大支的風格、練法頗有差異,就是一支内的名家巨擘所傳,亦有剛、柔、長、短、活、實等不同,可以説風格不同,各有千秋。但後代們對形意拳技法真諦、拳論涵義的理解,却因所學所識和個人條件的不同,便難免有深、淺、對、錯之别。從一些書文的論述和所練的動作中,可以略見端倪。我們既愛好形意拳,就願意研究和提高它,那就需要我們以科學、客觀的態度,進行比較鑑别,擇善而從之。不能因其他什麽舊意識影響,而貽誤自己和後人。這應是我們新時代的形意拳愛好者的共同態度。”書中正是以這種態度從事著述的。如《心意六合拳譜》中的“十要”,以及相傳爲曹繼武所撰的《十法摘要》,歷來被奉爲經典著作。論技法有其不同特點和發展方向,但與衍變進化了的形意拳,雖係一宗所始,却已歧爲兩途。《十法摘要》提出:“惟我六合拳,練上法、顧法、開法於一貫,而其機自靈,其動自捷,雖黑夜之間,而風吹草動,有觸必應。”本書則指出:“在未能精煉内在的神、意、氣和内勁,是不可能有觸即發的。”因“戴龍邦以前的心意拳,尚未究及這方面的技術”。三催勁:心意拳講“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追”。形意拳則“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腰催跨、胯催膝、膝催足”,一個是以梢節爲主,一個是以根節爲本,這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勁路和技法。形意要求練丹田内勁,單憑起、隨、追的發力方法,是無法求得的。書中例證很多,讀者可自加辨識。總之,不拘一格,擇善而從,不弄虚玄,唯求實效。這是本書的最大特點。

文彬兄於1918年出生於東北瀋陽。幼嗜武技,苦練腰腿等基本功及長拳。“九一八”事變後,舉家遷至北平(今北京)。啓蒙老師爲曾任遼海六門提督、精於馬上步下各項武功之徐德福老先生。正式習練長拳、器械、硬功、輕功。1933年,投於尚雲祥老師門下,并得王茂齋、王占恒諸先輩教益,專研形意,亦旁及通臂、太極。曾任齊齊哈爾市武術協會主席。1959年,任第一届全國運動會武術比賽副裁判長,1960年,又任鄭州全國武術錦標賽副裁判長。爲人鯁直,博藝多才,繪畫書法,均所擅長。尤工花鳥,作品赴日展覽,深受外邦人士好評。與兄訂交,言無隱,肝膽相照,推心置腹,雖南北異地,魚雁時通,天涯猶比鄰也。

流沙

1989年1月16日於湖北省文史研究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