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我们可以孤独多久动机观察:交往剥夺实验
★一个人的孤独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独居的体验,还记得独居时的感受吗?
有一个朋友,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城市工作。她在公司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一个人住。周围的邻居也都是上班族,但是彼此都不熟悉,跟陌生人没有区别。因此每天下班回到家里之后,她就变成了一个人。她经常给我打电话,或者是在网上给我发信息。只是因为她一个人实在是太无聊了,无聊到连说话的人都没有。朋友说,不找人说说话,她怕忘掉怎么和人说话!
也许有人在没有体会到独居的孤独感之前,会很羡慕那些独居的人。比如,一些成婚的妇女,由于平时除了工作还要操持一家人的三餐等琐碎的事情,所以有时会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单独地过上一段清静的时光。
但当清静的时光好不容易来临(家人因为某种原因外出),可以享受一个人自由自在的时光时,她们却又很容易感到孤寂,想念自己的家人。尤其是当看到别人成双成对,自己却一个人时,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
可见,人们似乎总是无法离开周围的人太久,需要时不时地和周围的人交往、交流。究竟人是否可以脱离人群而独立生活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动机实验:一个人的房间
在个体动机研究中,关于生理需求与动机的研究非常多,远不止上文中提到的实验。只是因为饥饿、睡眠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关于它们的研究最典型,所以才以相关实验说明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引发的动机对于行为的强大驱动力。
不过,人还存在其他的许多需求,如社会需求。心理学家将个体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两大类,而研究行为动机的心理学家则相应地将个体的动机分成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其中社会性动机又包括交往动机、权利动机、成就动机等。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对个体的交往需求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者招募了一些被试者,让他们到一间没有窗户但有空调的房间去住。在这个房间里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床、一盏灯。被试者的三餐均会有人从门底下的一个小洞送进来。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实验被试者在房间里面,每小时可以获得15美元的酬金。当然,这种时间必须是持续的,假如被试者中途从房间里出来,那就算实验结束。而被试者可以自主选择什么时候从房间里出来,结束实验。在实验期间,实验者观察并记录被试者的行为反应,并记录被试者在房间内坚持的时间。
应征参加实验的一共有5名,其中1名被试者在房间中仅待了25分钟就向实验者提出要求出来,放弃了实验;另外有3名被试者在房间里待了2天;1名被试者待了8天。而待在房间里时间最长的这个被试者在描述自己的感受时表示:再待1分钟就会发疯。
从这个实验的结果,实验者得出以下实验结论。
结论一:人们有交往的需要,脱离人群的人是无法生存的。
结论二:不同的人之间,对于交往的需求和孤独、隔离的容忍力存在显著的差异。
★管理策略:注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性
实验结果告诉我们,人有交往的社会性需要,虽然这种需要的强度因不同的个体而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要注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性。
(1)意识到自己对于人际交往的社会性需求,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对于个体本身来说,无法脱离人群而生存。因此,在与人相处时要适当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与态度,建立、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人类社会中,不与群体中的他人发生任何往来关系的独居个体是不存在的。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种打交道因为社会客观需要而存在,如社会分工导致个体需要从别人那里换取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也因个体心理上有与他人交往的需要而存在。
不过,现在很多人都将人际关系过度地功利化而忽略了自己对于人际交往的需求,建立或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是因为这样有利于自己的工作及发展。但事实上,人们都存在交往的需求,需要从社会交往中获得心理满足。正因如此,人们才会时不时地通过电话、网络,与别人聊一些“废话”。
因此,我们要看到自己对于人际交往的需求,端正自己人际交往的态度,进行更加良性的人际交往活动。同时,也要珍惜自己身边的家人、朋友,真诚地对待他们,因为这种社会关系对我们来说非常珍贵。
(2)对员工激励的启示:合理地满足员工的交往需求。
一个正常的有工作的人,每天大部分时间都会用在工作上,他们接触、交往的人大部分都是上级、同事、下级、供应商、竞争者、顾客等。
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通过合适的方法来加强员工之间的交往,关心和改善员工的交往需求,有利于员工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促进员工对团队的归属感。比如,促进员工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宽容和相互促进的组织文化,以及及时调节员工之间的矛盾冲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