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通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前民主德国经济的概况

民主德国的解体有很多原因,如戈尔巴乔夫(Michail Sergejewitsch Gorbatschow)的出卖,昂纳克(Erich Honecker)的保守,联邦德国的支持,民德官员的滥用职权、贿选等等,Maier, Gerhart: Die Wende in der DDR, Bonn: bpb, 1991.但突出的原因是民德的经济几乎已经面临崩溃的边缘。Galbraith, John Kenneth/Stanislaw-Menschikow: Kapitalismus und Sozialismus, Köln, 1988.库尔特(Eberhard Kuhrt)在1999年出版的 Die Endzeit der DDR-Wirtschaft一书对此有全面的分析。Kuhrt, Eberhard: Die Endzeit der DDR-Wirtschaft — Analysen zur Wirtschafts-, Sozial- und Umweltpolitik Obladen: Leske & Budrich, 1999.纽伦堡大学经济学教授拉赫曼(Werner Lachmann)更进一步认为,民德是失败在其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的真正需求,失败在刺激、道德和知识问题上,失败在没有一个人愿意超出其义务从事工作上。人们的劳动得不到奖励。Lachmann, Werner: Über die Folgen der Einheit, Sonderdruck, Erlangen, 2003, S.12-13.今天我们应该拥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数据、更加科学的视野,能对此做出较为客观的分析。

(1)企业结构僵化,物质刺激完全被置之不顾,因而严重压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1989年民主德国的整个国民经济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联邦德国的28.5%,工业领域则还要低于这一比例。煤炭和能源部门尽管盈利,但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电器工业和电子工业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两个技术代。生产资料工业的增加值不仅数量很低,在一些关键部门质量也很差。此外,厂房破旧,新建、改建和修缮工作远远跟不上需求。

(2)企业基本上不以市场为导向,它们主要关心生产,主要关心完成任务,因而缺乏活力,缺乏技术革新的积极性;产品不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品种少、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企业亏损严重。根据1990年的统计,民主德国的全部企业中36%处于亏损,24%濒临破产,只有40%盈利。

(3)企业人浮于事,所谓“已经消灭了失业”只是掩盖“隐性失业”的一块遮羞布。民主德国的“隐性失业”高达25% ~30%。这种人浮于事和“隐性失业”正是由于缺乏竞争和实际上禁止解雇人员所造成的。

(4)企业设备陈旧,25%的机器和设备的寿命都超过了20年,折旧率在50%,因而完全不能适应当今新技术的发展。绝大部分的工艺、规格和企业的规划都缺乏竞争能力。

(5)经济结构,特别是第三产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工业结构也极不合理,重工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四大工业部门(基础材料和生产资料工业、生活资料工业、饮食和奢侈品工业)间的资源分配很不恰当。

(6)经济的地区分布很不合理,南北差异很大。萨克森和图林根地区工业发达、农业落后,而梅克伦堡地区的农业人口则占了很大的比例;柏林地区有53%的人在第三产业工作,占全国的第一位,而在南部工业区这一比例则很小。

(7)中央计划经济必然导致经济与企业的高度集中和大企业的垄断。这一点在民主德国的企业规模结构中反映得尤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末,民主德国又刮起了一股建设综合企业(Kombinate)风,国有企业不仅要从横向上联合,而且要从纵向上联合。一个综合企业一般都拥有20~40个企业,有的甚至拥有150个企业,4万~7万名工作人员,而且极其分散。这样的综合企业,用德国基尔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西伯特(Horst Siebert)的话来说,是难以逃脱“恐龙的命运”的,结构自然也是同市场经济的分工原则格格不入的。

(8)经互会和“社会主义劳动分工”虽然有助于各成员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也大大限制了它们的竞争能力。这是因为,根据斯大林的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经互会各成员国的产品主要都是在经互会范围内流通,而没有机会同西方产品进行竞争。由于经互会各国产品的工艺和技术本来就落后于西方,现在又加上这闭关自守、墨守成规的低水平流通,发展自然十分缓慢。于是经互会各国的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毫无竞争能力,其中也包括民主德国的产品,尽管在其重点经济部门中,有一半的人员从事着外贸出口业务。

(9)在机车车辆制造、信息技术、起重机制造和渔船制造等部门有70%的产品出口,但都是向东欧市场出口的,没有同西方产品竞争的机会。

(10)生产是生活水平的基础,生产率水平的低下自然不会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迅速的提高。根据1990年的统计,民主德国人的平均收入只相当于他们联邦德国同胞平均收入的34%,远低于联邦德国人。

民主德国经济的40年给人们提供的是一组令人失望的数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收入、货币和实物资产仅相当于联邦德国的1/3,人均外贸额是联邦德国的1/4,人均净附加值是联邦德国的50%,投资总额只占实际替换和现代化需求的85%, 72%的电话交换技术是30多年前的。

但是,在这里我们也必须强调,在对计划经济和民主德国经济状况进行正确评估时,需要更多的应该是理智而不是偏激。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指出,不能把新联邦州的经济说得一无是处。人们不应该忘记,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民主德国经济都曾经取得过重大的发展,民主德国在许多经济领域处于经互会各国的前列,并进入世界十大工业国的行列。

关于两个德国的生活水平有各种各样的统计。今天,我们根据两国公布的统计资料来分析,结论可能较为接近现实。1950年民德的生活水平相当于联邦德国的61%, 1955年上升到72%, 1956年下降到66%, 1965年进一步下降到61%。肖辉英、陈德兴:《德国:世纪末的抉择》,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第268页。以联邦德国前德意志内部关系部编撰的《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的数字比较》为例,1982年民德人均消费猪肉55.8公斤(49.7公斤,括号内为西德数字,下同)、家禽10.3(9.9)公斤、其他肉类24.9(28.8)公斤、蛋类和蛋类制品301(283)个、牛奶100.9(85.9)公升、黄油15.7(7.0)公斤、面粉91.2(63.0)公斤、食用土豆144.9(74.1)公斤、蔬菜95.6(69.3)公斤、水果70.2(127.1)公斤、糖和糖制品44(36.1)公斤、咖啡3.2(5.9)公斤、啤酒147(148.1)公升。另据联邦德国《时代周刊》1990年第27期报道说,1989年民德居民每100户中拥有小汽车54.3辆,彩电47.5台。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必需品,尤其是食品上民德居民达到很高的消费水平,与联邦德国居民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