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微信:玩转微信,营销制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相对传统的网络营销,微信营销优势何在(2)

对于企业来说,以前需要有个人在电脑前盯着用户提交了哪些需求或反馈,再根据这些需求提供服务,或者直接推送消息给用户。而用户则更希望企业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现在,企业利用这个接口就能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前面3个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如果再往深入一点想,我们可以作出这样一个判断: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公众账号,其实就是一个Lite版的APP。

假设你现在要解决3个需求:订酒店、查看附近美食、美化图片,那么你需要分别装3个APP。要安装这些APP,你需要查找、下载、注册、更新等,还要考虑流量、空间等因素,不胜其烦。但是在微信中,你只要关注3个公众账号就可以实现这些功能(比如向图片处理类公众账号发一张图片,对方处理后返回一张带滤镜效果的图给你)。也就是说,每一个公众账号,都是一个APP,而且功能相对原生APP来说更加强大。

所以,微信帮助企业完成“闭环”,每个企业的公众账号都是一个APP。

有人问过张小龙关于公众平台的一些想法,他的答复是:“我特别希望微信能帮助到个人,让个人能发光。一个人只要有一点点想法,就可以有100个读者。哪怕一个盲人,只要有一技之长,比如按摩,也能通过微信找到他的100个顾客而生存下去。那么这个盲人,也可以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粉丝群,自己的客户。”这是微信团队做公众平台的初衷。

现在,公众号只是微信的第一步尝试,今后应该是个平台。现在看起来像媒体,不代表未来它就是媒体。比如杭州著名的微信车队,这支车队是自发组织的,来自各个出租公司的司机们,对移动互联网很敏感,有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用微信调配车辆以及和客户联系。刚开始的时候车队只有100多人,现在已经有200多人了。通过微信,车队的成员们平均月收入提高了20%~30%。今后各地或许还会有这种小而美的微信组织,而微信公众平台针对商户、商业组织也应该会有更深的服务和应用。

若未来微信公众平台能够提供更好的数据挖掘并开放出来为企业服务,用户和企业将各得其所:用户获得自己想要的内容和更好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企业的品牌和营销也会因此具有更大的价值。

之前一直有人相信APP将是移动服务的主要形态,因此有了HTML5vsNative的争论。不过,“微信公众平台”则带来了一种新的移动服务形态,不是移动网页,不是APP,而是“账号”。

开放了API(应用程序接口)的微信公众平台,让微信公众账号拥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目前,查询银行余额、翻译英文单词、订酒店、订电影票、美食推荐、穿衣推荐等,针对不同用户需求所诞生的微信公众账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第三方的大量加入,令微信公众平台有了APPStore的影子。未来,随着微信集成财付通开通,具备移动支付功能,微信公众平台跟APPStore的区别将越来越小。

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还在于它降低了创业者和用户的成本。假定你要开发一个简单的阅读器,你需要设计这个应用的UI、获取文章的API,还有最重要的阅读版面——每一个环节的细节都会让开发成本成倍增加,开发者推广自己的应用也会困难重重。对于普通的用户来说,下载一个应用,需要耗费流量、时间,额外安装一个应用并不是那么“有爱”的事情。而关注微信公众账号,不过是拍个二维码和查找公众账号,点一下关注按钮而已。终端的广泛性解决了企业针对移动互联网营销的成本问题。

至于微信还能实现多少移动服务这个问题,与想象力有关,也和这个平台的开发程度相关。微信的下一个大版本正在更新中,企业最终可以达到“为所欲为”的局面,将营销掌控在自己手中的同时,目标人群也更加掌控在自己的操作中。

因此,运营微信公众账号对于企业而言,就好像买了一间经过精装修的房间,后者无需负担太多的成本,只要发挥你的创意和品位(算法),购置家具,收拾一下(开发),便可入住。我们要想的和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思想能吸引更多目标人群,并让他们满意。

其实对于企业而言,微信还有一个重要远景是不容忽视的——物联网。物联网越来越频繁地被提起,关于其对于企业商业价值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而从微信开始,企业似乎已经看到了逐渐清晰的方向。前文提到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类APPStore”的前景,公众号成为开发者、企业、品牌、明星、名人向用户提供移动服务的一种方式。不过,大多数人未必想到,公众账号不但能为大众提供信息,它本身还能够与现实中的硬件结合起来,实现创新。

微信正在逐渐开放的API接口,为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微信上第一个硬件创业项目“印美图”的出现绝非偶然,它得益于已经成熟的移动互联网以及微信庞大的用户群体,“印美图”的公众账号成为用户控制硬件最有趣的界面。

在自助印终端前,拿出智能手机,扫描并关注“印美图”的微信公众账号,发送手机照片给“印美图”。然后,输入“印美图”前端屏幕上显示的微信验证码,印美图无线终端就能在30秒内接收照片,并制作出一张宝丽莱风格的LOMO卡。

企业公众账号的开通,不仅仅能够实现客户从咨询到购买,再到反馈然后二次购买,现有的一切企业服务均可在微信上完成。不久的将来,微信也将成为企业打开物联网的应用留下来的一把可用的钥匙!

5.微信将提供通向世界智能手机的重要通道

微信国际化起航已久,而现在随着国际域名端的开放,微信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可估量。

世界各地人们使用微信的一个缩影

在美国,WeChat拥有非常好的用户口碑,用户普遍认为它有着“强大的功能、简单的操作”。

而在南亚小国尼泊尔,WeChat是当地人与华人交流的时尚工具,尤其是当地小商户。当你漫步在懒人城市博卡拉的街头,在想到底去哪家店吃东西时,你的微信甚至能收到他们通过WeChat的“附近的人”功能,用中文打招呼邀请你去店里看一看的信息。

在东南亚度假胜地巴厘岛,打开“附近的人”,通过头像识别,虽然大部分是中国人,当然也有一些西方人,但是当地人的比例也在30%左右。想想巴厘岛每天有那么多中国游客,当地使用WeChat的人该有多少呢?

以上只是世界各地人们使用微信(WeChat)的一个缩影,但却展示了微信深远的民族意义及对企业来说非常实际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意味着,第一款来自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受到了全世界的青睐,更意味着,以后中国企业进行全球营销,通过我们自己的微信就可以了。

微信结合智能手机地理位置定位功能,可以帮助企业随时随地定位任何国家和地区,有针对性地进行微信营销。全球化的微信,将为中国企业跨国营销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通道。

微信将扭转中国本土互联网产品无法推向世界的命运

中国互联网公司一直想在境外创造成功的产品。

微信,一个由中国互联网企业腾讯公司推出的移动信息应用,正在积极打入移动应用的国际大市场,扭转中国本土互联网产品无法推向世界的命运。

微信和在美国流行的智能手机应用WhatsAPP很像:注册用户可以免费互发文字、图片、音频短信息等。但微信在过去几个月里推出的一系列新功能可以说超越了WhatsAPP以及亚洲的竞争者Kakao Talk和Line。

一位生活在北京的29岁媒体专业人士Kate Wan提到微信的Moments功能时说:“我用微信发短信和群聊,但我也开始用它进入社交网络。”Moments允许用户发布图片,更新个人在线签名。Kate称“它成为了我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腾讯正在激烈争夺市场,以使得微信成为全球占主导地位的移动信息应用。微信目前支持8种语言,包括俄语、印尼语、葡萄牙语、泰语等,并有计划不断加入其他语言支持。

“中国互联网市场与其他国家的分离程度如此之大,以致业内人士将其称为‘加拉帕戈斯群岛综合症’(注:该群岛物种无法在其他地方生存,日本手机也有同样问题)。”位于北京的英文科技博客TechRice编辑KaiLukoff说到,“国内的互联网产品都极其适应中国市场,却完全不适合国际用户使用。”

然而,业界专家称像APPStore和Google Play这样的销售平台将帮助各地的开发者将应用送至全球各地的消费者。一些分析师称:“分销平台的开放性将为微信提供通向世界智能手机市场的渠道。”

Duncan Clark是一家专攻中国科技互联网方向的咨询公司BDA China的总裁。他说借助强大的功能、简单的操作,微信具备战胜西方对“中国制造”留存的怀疑的潜力。“很多人害怕中国产品,不管是猫粮还是互联网服务。”Clark说,“但借助苹果APPStore,用户很难知道微信来自中国——APPStore真的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环境。”

根据位于北京的移动分析公司APP Annie报道,微信对外扩张的努力正慢慢收获果实。基于2012年前3个季度的下载数据,微信在东南亚增长最快,在其他地方也正迎头赶上,包括西欧和中东地区。

目前前景最好的国外市场包括越南、泰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俄罗斯与沙特阿拉伯紧随其后。

但是微信在美国市场相对来说依然是默默无闻。竞争应用WhatsAPP、Skype和Facebook Messenger占领着美国移动信息市场。截至2012年9月,微信在美国的注册用户数接近10万。

“我在北卡罗来纳州的中国朋友们不管是发群消息还是组织活动都用微信,”从哈尔滨来美国杜克大学法学院留学的张雪(音)说道,“因为好奇,我下载了WhatsAPP,但其方便程度完全不及微信。”

6.微信面临的挑战

当2012年9月初,微信宣布用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已经突破2亿的时候,对于腾讯内部,甚至整个中国互联网界,一些微妙的心态变化已经开始发酵。

内在的增长与外部的期待

在腾讯内部,微信显然已经不是增量而是未来腾讯重要的基础土壤。虽然腾讯依托现有的桌面互联网产品网络在可以预期的未来还会保持相当不错的收益,但是桌面互联网的平台期已经近在眼前。事实上,一个逐渐趋平的成长曲线是互联网公司的噩梦,腾讯未来成长线必不可少的斜度将与微信紧密相关。

而在外部,微信快速崛起和一些平台化的试验,开始引发外部的“想象力爆棚”。这让时光仿佛回到了2010年——那时候,新浪微博如朝阳初起,业界很多嗅觉灵敏的力量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平台的价值,从微博营销到微博开放平台,一个新疆界背后迅速涌动起淘金潮,而新浪微博自身也在这股潮流冲刷下坚信这个产品的无限想象空间,于是各种产品层“层出不穷”,各种运营层“快马加鞭”。

新浪微博的前车之鉴

这种内部与外部的“想象力共振”对于一个产品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至少从新浪微博的发展来看是值得探讨的。相对于Facebook和Twitter这些用户价值远远走在商业价值变现之前的产品,新浪微博几乎在开始进入快车道后就迅速开始了“商业化”。微博营销泛滥和层出不穷的“微产品”,对其产品用户价值的冲淡以及产品焦点的模糊都有直接影响。其结果是一些外部力量获得了快速收益,但是微博产品本身的用户价值却没有因为淘金者而获得更大的成长。

当所有人都欢呼阿里巴巴参股新浪微博的时候,有没有人会担心微博这个曾有那么多想象力的产品有可能过早锁定自己的商业逻辑?有没有人会叹息太早与太急切的商业化冲动,让一个原本有机会在未来10年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产品封闭了成长空间?

新浪本身门户流量与微博流量的左右手关系,加上其广告模式和收入能力的局限,很可能是造成“过于着急”的深层原因。但对于如今的腾讯来讲,这样的“疑问手”却是有机会避免的。

一天丢上千个漂流瓶

事实上,很难说所谓的“微信微博之争”是不是媒体炒作出来的概念。这两者之间既不存在你死我活的争斗,也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替代作用。在一个“新媒体”的概念下,两者是互相依存的。

“媒体”这个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泛化了,尤其是在新浪微博主导下的移动互联网信息流,把客户管理、广告传播、销售、流量增值等都媒体化了。“美丽说”是一种媒体,“我们爱讲冷笑话”也是一种媒体。

既然大家都是媒体,那么初次的价值分配就是统一的:赚取信息送达的成本。

微博上一个30万有效粉丝的营销号,一次转发的价格大约是1000元人民币,如果能带动1000次二级转发,那么信息到达成本就达到了1元/人次,以20%的转化率(这是一个非常乐观的数据)来算,广告主的单用户获取成本达到了5块钱。

那么,这个微博大号的用户成本是多少呢?除开人力资源开支,成本可以是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