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分类
史是四部中的一大类,前人对于它的分类有正史、编年史、纪传史等,分法不很科学,所以按史的体裁来分,应该这样分:(一)编年体;(二)纪传体;(三)纪事本末体;(四)杂史体。兹分述于下:
(一)编年体——是以年月为线索,排列次序以记述的。以《春秋》为祖,后有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起,按年代排到五代末年,是一部大的著作。
(二)纪传体——就有《隋志》所谓的正史,内中年代的排列,并不紊乱,不过以纪传为主。开端的是《史记》,至宋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定为十七史,至明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二十一史,至清修《明史》为二十二史,又增入《旧唐书》《旧五代史》,便成为二十四史。其中重要的在底下一节分述。
(三)纪事本末体——以一件事为一篇,每篇按年月摆列而陈述始终的。如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明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统称为五纪事本末体。
(四)杂史体——凡属于上三项之外者的史体,称为杂史体,如《汲冢周书》《吴越春秋》等。
纪传体中有表、志等项。志是把一个时代的天文地理、典章制度分类记述的,后人有专门在这一部里开拓的,如唐杜佑作《通典》,上溯黄帝唐虞,直到唐天宝年间,内分:(一)食货;(二)选举;(三)职官;(四)礼;(五)乐;(六)兵刑;(七)州郡;(八)边防八大项。后宋郑樵作《通志》,有(一)氏族;(二)六书;(三)七音;(四)天文;(五)地理;(六)都邑;(七)礼;(八)谥;(九)器服;(十)乐;(十一)职官;(十二)选举;(十三)刑法;(十四)食货;(十五)艺文;(十六)校雠;(十七)图谱;(十八)金石;(十九)灾祥;(二十)草木虫鱼等二十略。元马端临作《文献通考》,更区分田赋、钱币、户口等二十四项,郑、马的书都以《通典》为本依,《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俗称三通,至清乾隆敕撰《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三种,再加上皇朝《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种,便成为九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