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分论
(一)诗
汉朝人说,古时有采诗之官,专门收集民间诗歌的,因此政府可以知道民间风俗政治得失,对于政治有些参考的。《诗经》就是当时所收录的一本集子,《诗经》内容全是诗,所以是中国最早的一本文学书。
相传孔门弟子子夏传《诗》学,到汉朝分今文、古文两派。今文家辕固生作《齐诗》,申培公作《鲁诗》,韩婴作《韩诗》,所以称《齐》《鲁》《韩》为“三家诗”。古文就是现在的“《毛诗》”,东汉末年郑康成名玄,曾给《毛诗》作《笺》。后人读诗,因为《毛诗》有《笺》,所以传到现在。《齐》《鲁》《韩》三家都失传,至今只有《韩诗外传》一书。
《汉书·艺文志》有《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旧称毛公,不言著者,郑玄作《诗谱》始称大毛公与小毛公。大毛公名亨,汉时鲁国人;小毛公名苌,汉时赵国人,《四库提要》定《毛诗》是毛亨撰的。

《诗经》中的植物
诗经的篇数 司马迁以为《诗经》的篇数在孔子时有三千多篇,孔子把他删为三百零五篇。后来孔颖达、郑樵、朱彝尊、崔述、钱玄同师、顾颉刚等都疑惑,现在举几条重要的证据在下面来证明孔子并没有删诗。
(一)孔子自己没说过删《诗》的话,主张孔子删《诗》的,除司马迁外,没有第二个人能作证明的。
(二)《论语》《荀子》《墨子》《庄子》都说“诗三百”,没有说过三千的,那么《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去其重,取可施行于礼义……三百五篇。”这话根本上不可信。
(三)《左传》记吴季札到鲁国参观礼乐去,可是所歌的不出十五《国风》之外,季札观乐时,孔子不满十岁,怎能删诗?
诗有六义,六义就是风、雅、颂、赋、比、兴。赋是直说其事的;比是拿那件东西来比方这件东西的;兴是叙述自然现象,由自然现象的相同点,同化了所要歌咏的话,在修辞学上谓之隐喻。总之赋比兴是文章技术上的一种体裁。风是民间的俗歌谣曲和恋爱诗,雅是叙王政废兴的圣诗,颂是在祭祀时舞蹈的歌曲赞诗,总之,风雅颂是诗的内容事实的分类。
《诗经》的作者,因为没有明文记载,所以不容易知道。《毛诗》前面有序,《诗序》作者,说者不一,有的说是孔子作的,有的以为子夏作的,都没有证据。《汉书·儒林传》说:“谢曼卿善《毛诗》,乃为其训;卫宏从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那么《诗序》是汉朝卫宏作的了,现在看来,里面有许多是很荒唐的。
(二)书
《尚书》是三代政府的档案史料,从秦始皇焚书坑儒,绝而不传。西汉初年,孝文帝时,济南伏生名胜,是秦朝的博士,在齐鲁之间讲《尚书》,文帝想请他来,可是伏生年已九十多岁,不能行动。于是打发晁错去学,而伏生年老,说话有些不能清晰,就使他的女儿做翻译,告诉晁错晁先生对齐国的语言既不能全懂得了解,不知道的就不能不会意了,结果得了二十八篇。次序和篇名是:
1.《尧典》;2.《皋陶谟》;3.《禹贡》;4.《甘誓》;5.《汤誓》;6.《盘庚上中下》;7.《高宗肜日》;8.《西伯戡黎》;9.《微子》;10.《牧誓》;11.《洪范》;12.《金滕》;13.《大诰》;14.《康诰》;15.《酒诰》;16.《梓材》;17.《召诰》;18.《洛诰》;19.《多士》;20.《无逸》;21.《君奭》;22.《多方》;23.《立政》;24.《顾命康王之诰》;25.《费誓》;26.《吕刑》;27.《文侯之命》;28.《秦誓》。
到了汉武帝时,又加入《泰誓》一篇,一共有二十九篇,用隶字写的,这是“今文《尚书》”。传今文的在汉朝有欧阳及大小夏侯三家,都是立于学官的。
可是在武帝末年,鲁恭王想扩充宫室,就拆了孔子的房子,在墙壁里得到蝌蚪古文的《尚书》《礼》《论语》《孝经》,有几十篇的光景,都是用古文写的,这是“古文《尚书》”。后来孔安国把这些书得到之后,同今文《尚书》二十九篇一比较,结果多出十六篇来,安国献之,而政府未列学官。今文三家亡于南北朝时,古文本有马融、郑玄注的,传世稍久,却也都绝传了。那么今古文《尚书》都已失传,现在的《尚书》是哪里来的?在晋时梅赜献《孔传古文尚书》,世人都尊信他,盛行一千多年,到清初阎若璩,发现《尚书》的破绽来,原来今日所存在的古文《尚书》是梅赜自己造出来的。
今文家与古文家 西汉孔安国所献上的孔子宅中发现的古文书籍,当时并未立于学官,而且藏于秘府;到了王莽时代,刘歆就争着把它们立于学官。西汉的博士反对,说是伪造,争执得很激烈。拥护已有的汉朝的官本隶字经书的谓之今文家,拥护新发现的古文本的谓之古文家。今将两派列表于下:

今文家把孔子看成哲学家,本是不错,但其学说附有西汉阴阳五行之说,及有媚汉天子者。古文家于历史上多有发现,但所讲孔子似不得要领。今日研究经学,宜另起炉灶也。
(三)易
《易》是周朝的算卦书,所以称《周易》。相传伏羲画卦:乾,坎
,艮
,震
,巽
,离
,坤
,兑
。相传文王重为六十四卦。一卦的卦辞,六爻的爻辞,有人说是文王作的,有人说是周公作的,有人说是孔子作的。此外有《十翼》,即是:《彖辞》(上下)、《象辞》(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有人说是孔子作的,有人说是子夏作的。现在看来,最早当在战国,因为既参有阴阳家学说,并且在思想系统上是在老子之后的。
孔子与《易》 孟子、荀子书中都不谈《易》。唯一孔子与《易》的关系即《论语》上孔子说的:“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是《古论》,《齐论》不存,《鲁论》则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看来《易经》对于孔子又没有关系了。
汉朝传《易》,立于学官的,有施(雠)、孟(喜)、梁邱(贺)、京(房)四家,都是今文。古文家有费(直)、高(相)之说,只是在民间流传。
(四)礼
《礼》有三种,就是《仪礼》《周礼》《礼记》。西汉初年,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就是现在的《仪礼》,礼经之经,即是指《仪礼》而言。《仪礼》有十七篇,分冠、婚、丧、祭、朝、聘、射、乡饮酒八大项目,称为“仪礼”是起于六朝。《周礼》是《周官经》,共六篇:计《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其中《冬官》已缺,把《考工记》补进去了。汉宣帝时,后苍说《礼》,并传授给戴德、戴圣、庆普三人,戴圣是戴德的侄子,所以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他们所记载传下来的《礼》叫《大戴记》《小戴记》。《小戴记》是三《礼》之一,晋陈邵说,戴德把古《礼》二百零四篇删去一百十九篇,取八十五篇,这是《大戴记》。戴圣又从八十五篇之中删去三十六篇,取四十九篇,这是《小戴记》。其实《大戴记》的八十五篇与《小戴记》的四十九篇,是各自取材,删除的说法实在谬误。
《礼记》《小戴记》全是戴圣作的吗?这话决不能确定。本来《礼记》这本书,可当作礼节丛书看,内中有许多文章是采自诸子的,像《月令》是吕不韦作的,《三年问》是采取《荀子·礼论》中的几章凑成的,《王制》是汉文帝时博士们作的。总之,今人看《礼记》同《大戴礼记》是两部丛书,梁任公、胡适之、钱玄同师都是这样主张的。
郑玄注《周礼》《仪礼》《小戴记》,“三礼”的名称即开始于此。当时大小《戴》是并行的,因为郑玄注了《小戴记》,这是《大戴》不被重视的缘由,因此《小戴记》便专有《礼记》名了。
(五)乐
关于乐,汉人制氏对于乐,只知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孝文帝时乐人窦公会鼓琴。未闻有经,或本无书。《汉书·艺文志》列《乐记》有二十三篇,是西汉本有乐理之书,今《小戴记》存《乐记》一篇,《隋书·经籍志》谓马融所补,或即西汉二十三篇中者也。
(六)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历史,孔子修改了一过。孔子修改《春秋》不外两种意义:一种是修得准确,一种是把自己的主观的思想放进去。大约以第二种为多。孟子说是孔子曾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是很正派的人,大约作《春秋》把乱臣贼子都痛骂了,所以又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因为孔子很正,言语要合于义务《春秋》谓之名分,所以今人称为“正名主义”。准确的例:
“僖公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为什么先说“陨”,后说“石”?因为落下来,看了才知是石头。为什么最后说“五”?因为看见是石头,数了才知有五块。所以如果没有孔子自己的思想,那真成“断朝烂报”了。
《春秋》毕竟是一部历史,起于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获鳞公元前722—前481年242年,是编年体的;因为经文全是几句纲领的话,后人多不易懂,所以有三传出来释经。
《春秋三传》是:《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
(一)《公羊传》 公羊子,齐人,名高,据说是得子夏之传。汉初,胡母生、董仲舒都是公羊家。三传以此出现为最古,里面都以道德的眼光批评政治。有何休注的。也有人说,现在的《春秋》经文是从《公羊传》中提出来的,真否还待证明。
(二)《谷梁传》 谷梁子,一说名俶,一说名赤,字元始,据说也是跟子夏学的经。不过内容最不可靠,看来像是把《公羊传》修改成如此。《公羊传》是今文家根据的经,《左氏传》是古今家根据的经。《谷梁》呢,今文家归之于古文崔适说,古文家归之于今文,谁都不要它。
(三)《左氏传》 相传鲁太史左丘明作。左丘明与孔子同时,《论语》说:“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或者他比孔子还大上几岁。但是依《左传》的文字看来,他可以看见田氏篡齐公元前386年,三家分晋公元前376年,上距孔子生年公元前351年175岁,则此人应活有200余岁,此可疑之点一。《左氏传》皆释《春秋》,何以司马迁不知道?此可疑之点二。《左氏传》的内容描写战争,提倡霸道,有无经之传,有传不释经,跟孔子的思想大相径庭,此可疑之点三。大约此是战国时代的作品,自成一家之言,本不释孔子之《春秋》的。
康有为解释这书本是战国时代左丘明作的《国语》见《太史公自序》,刘歆从内面取出一部分来,加上自己的话,用来释经,假造根据,辅佐王莽篡汉的。
康说的强点是现有的《国语》果真从隐公到哀公242年中间的事情很少,其前其后倒很多,可见中段被人窃走了。弱点是既无积极的证据,刘歆改书有无这样大的本领;如果找出刘歆是否改书的证据来,那整个的今古文的问题全在这里了。
(七)论语
论语有《鲁论》《齐论》《古论》三种,《古论》是孔壁中所发现的,《齐论》二十二篇,比现在的多《问王》《知道》两篇,今本《论语》二十篇,是本之《鲁论》的。给《论语》做训诂的有何晏的《集解》,今存,但内容则《鲁》《齐》《古》一齐参混在一起,清朝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讲解最好。
《论语》内容所记载的都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的话,或是弟子间彼此的谈话,所以说《论语》乃是一本语录。
《论语》是谁作的,这话很难一句解答出来。柳宗元有《论语辩》以为是曾子门人所记的,因为《论语》中别人称名,而曾子、有子不称名,并且记载曾子死事。曾子在孔门中最年轻,而活的年岁很大,如果是曾子的弟子记的,那年代去孔子一定很远。就内容说,前十篇较早,大概是一人记的,十一篇到十五篇又为一人所记。从第一篇到十五篇的思想都很近,可是十五篇以后,自十六到二十,便不大可靠了,而且每篇末了都有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掺进去。虽然如此,《论语》仍是研究孔子言行的唯一宝典。

孔子教学图
(八)孟子
《孟子》一书,也不是孟子自己作的,大概是一传或再传门弟子记的。他是儒家的正统派,对孔子的仁义,颇多发挥。他的政治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主义,很合于现代的思想。在宋朝以前,同荀子是被同样看待的,因为他对于心性问题,有许多高见,有些主张很与宋朝的哲学相同,适合宋人的脾胃,因此才压倒了荀子而独尊。在早有赵岐注,而清朝焦循的《孟子正义》可说是既博且精的。
(九)孝经
《孝经》没有什么精彩,就内容来说,好像是关于“孝”的一篇笔记,也有古今文的区别。今文十八章,古文二十二章,所差异的字数不过二三十,内容是记载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孝道,也有孝的理论,也有孝的实施。
《孝经》的作者是谁?我们现在看来,内容多接近孟子的思想,大概可以断定是孟子以后的儒家所作的,大约时代总近于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中引有《孝经》,想是在《吕氏春秋》之前了。不过古书的简片,散乱无序,有无一部分是汉人追加修改的,却也难说。
(十)尔雅
《尔雅》这本书,拿现在的名词来解释,可说是一部词典。原先大概抄录许多训诂,预备读经时来检查的,后人传抄,便成了书。内容有许多材料,不是战国以前的东西,明明白白是后人增益的,有人以为是周公作的,岂不太开玩笑?《尔雅》既是训诂之学,何以称经?这个来源是因为《艺文志》在《六艺》外附有《论语》《孝经》,而《尔雅》附在《孝经》里头。东汉时把《论语》《孝经》称为经,后人以《尔雅》是汉时东西,与经也有点关系,唐及后蜀的石经都刻有《尔雅》,《尔雅》才选进经里头去了。
《尔雅》的内容是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山、释水等等,笼统的话,都是解经的;专门一点说,是解《毛诗》的,所以《尔雅》既不是一人作的,而且一定在《毛诗》之后,可以断言。
(十一)四书
宋朝的朱熹注了《论语》《孟子》,又从《礼记》里抽出《大学》《中庸》两篇来注了,印在一起,这就成了所谓《四书》。除《大学》把原文次第改乱外,其余都能发挥孔子的真义,此书遂为后世所重。《大学·中庸》详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