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品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品牌转型、打造与传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节 传统品牌打造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传统企业家们经过品牌发展的几个阶段,见证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的残酷现实,都逐渐认识到品牌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护城河,是防弹衣,是无声的营销员!其重要意义对企业的发展来说不言而喻。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传统品牌的打造,主要采用什么手段呢?

降龙第一招:斥资砸硬广,在报纸、网站、广播电台、电视、户外高墙拿钱硬砸!

对于广告宣传,史玉柱在《我的营销心得》中是这样说的:“集中资源,集中时间,重复,重复,再重复地投放!”一时间,当时的电视屏幕上充斥着“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这样的段子。更有策划大师劝企业不惜砸锅卖铁贷款也要做广告。这就是传统品牌时代典型的心态。

在各种媒体中,中央电视台作为覆盖人群最多的、影响力最大的传统媒体,也就成为每一个想打造品牌的企业必然追逐的对象,从1979年3月第一个幸福广告开始,每年的广告招标会都是企业云集,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的企业,几乎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回报。登上中央电视台的企业、品牌似乎都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好企业、好品牌!于是一个个貌似强势的企业品牌就这样诞生了!例如:1995年孔府宴央视中标价3079万,1996年秦池酒6666万元,秦池尝到了甜头,次年又不惜血本以3.212亿中标……此后每年水涨船高!这就是传统品牌创建典型的广告情结。以至于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上,这种广告思维依然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

降龙第二招:傍明星找代言。

现在明星代言满天飞。明星代言无非就是花钱买面子,为品牌贴金!它同样要以电视、电台、报纸为载体。明星代言短期效果较佳,长期则无效,而且相互攀比、年年追高的代言费,也搞得企业不堪重负,如食鸡肋、心有不甘。

另外,很多例子告诉我们,明星代言背后的风险也很大。移动互联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可做自品牌。当媒体曝光许多明星代言的产品出现问题时,当聚美优品的陈欧为自己代言而获得成功时,傍明星找代言还有多大作用呢?

降龙第三招:拼命拓渠道,全国铺货各地代理,层层加码!

渠道是连接商品和消费者的点,因而诸多厂家要将自己的产品推广出去,渠道就变得非常重要。

在传统的渠道中,有扣点、物流费、推销员工资、税费、节庆费等几十项费用。看上去很高的销售收入,被一道道关卡摊薄了,厂家只能拿到一小部分利润。然而,企业如果不入驻这些渠道就没有销量,也无法生存,可以说苦不堪言。

渠道为王,是的,过去是这样,互联网时代依然如此,只不过渠道变身为平台和生态圈的业态而存在!过去的传统拓展渠道的方式方法和移动互联时代截然不同,电子商务突然成为企业的新选择,企业可以不通过传统的渠道卖货了,而且回款速度快,交割透明(传统渠道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回款速度很慢,而且品牌商的货款常常被拖欠)。

看到这些现象,有钱的大中企业靠斥巨资玩“三板斧”,而那些没钱做广告的中小企业,却又陷入品牌打造的误区,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以下错误观点和倾向:

(1)品牌建设是大公司做的。一些人认为建设品牌是有钱的大公司做的事儿,我们的企业要先赚钱,先生存下来再说。这是错误的。

(2)品牌建设只对成熟的企业有作用。一些人认为建设品牌是兴师动众、劳神费力的事儿,我们暂时不适合!其实,大公司需要做品牌无须质疑。在中国不管是华为还是联想,都在做品牌建设。小公司也需要品牌建设,从哪天开始?从开业的第一天开始。只有把品牌做好了,才能真正地树立这个小公司的形象,而品牌建设强调的就是形象。

(3)建设品牌是锦上添花的事,可有可无,我们抓紧时间做销售跑业务,在日子不好过的时候应该勒紧裤腰带,暂时把品牌建设放在一边。这种想法也是不对的。

(4)品牌是“高大上”的事,品牌建设就是砸钱,小本生意不用做品牌。很多人认为品牌建设砸钱是消费和消耗,不是投资,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品牌建设从一开始就是投资而不是消费。如果做得成功巧妙,不需要花太多的钱,尤其是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人们可能由于对品牌建设掌握得太少,往往错误地认为要砸钱做广告。

(5)品牌建设只对B2C这样面对消费者的企业适用。其实B2B对品牌建设的需求一点儿都不低于B2C的企业。因为B2B也存在一个如何管理公司形象的问题,也存在如何在竞争当中拿到订单的问题。

只做产品不做品牌的心态深深影响着人们。许多中小企业根本不去做品牌,纷纷沦为加工厂、代工厂。“中国制造”一度被认为是“世界廉价工厂”的代名词,在产品促销上也一度陷入你低我更低的价格战、降成本战,而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得不到保证,反过来又影响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声誉。

品牌探路者说

广告可以为企业带来高速的业绩增长,同时也可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众所周知的秦池门“勾兑事件”,在1997年遭媒体曝光后,销售业绩一落千丈,品牌也从此一蹶不振!

曾经在老百姓心目中,只要是央视上榜的品牌都是有保障的好品牌,因为央视的权威性为企业品牌做了背书。可惜好景不长,在互联网的猛烈冲击下特别是随着视频类网站的快速崛起,传统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报广媒体逐渐在成为主流消费群体的年轻人心目中快速跌落!有调查显示,在过去几年,北京电视机开机率从70%下降到不足30%,即过去100户家庭中70户有开机看电视的习惯,而现在仅剩下不到30户,且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看电视的也大都是赋闲在家的大叔、大妈。人和时间都去哪儿啦?不言而喻,逐渐成为销售主流的低头一族、拇指一族,都把时间献给了手机!过去每天看报纸的人,现在半年都未必买一份报!这是多么巨大的反差!而且,改变此时此刻仍在发生着。

品牌建设的核心是情感,世界上所有做得成功的大品牌,一定是它深深地打动了消费者的情感,成功的企业只需抓一种情感,并聚焦在这种情感上面,且这种情感能跨越文化和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