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精心布棋(1)
第一章 本性难移“大中东”狼烟四起
为实现对整个伊斯兰世界石油资源的军事控制,美国制定了“大中东”计划,这一计划西起摩洛哥,横跨利比亚、埃及、苏丹、波斯湾,东至阿富汗、巴基斯坦。计划表面宣称要对整个大中东地区的独裁政府实行民主改革,实际上暗藏着美国扩大军事控制和准备从经济上撬开中东国家大门的野心。突尼斯、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叙利亚、也门等地的乱局早在数年前就埋下了伏笔。大中东计划所涉及的大部分国家所处地区对美国最为敌视,但这恰好符合华盛顿的大中东战略,只要让这片地区战乱不断,北约介入“保护重要石油供应线”就顺理成章。大中东计划的最终目的是牢牢控制核心战略资源——石油,并以此作为将来敲诈石油进口国的筹码,其终极目的是创建史无前例的全球霸权。
始乱突尼斯
21世纪伊始,克林顿总统即将任满之际,华盛顿的战略人士愈发清楚地认识到,美国全球霸权的唯一潜在对手就在欧亚大陆,确切地讲就是防止中俄联手,不让中东和非洲的主要产油国与他们合作。中国虽是全球经济大国,但国家能源安全过度依赖油气进口,五角大楼对此弱点一清二楚。
为了控制波斯湾的石油,从2010年10月开始,美国情报部门利用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NGO)开展了一系列大胆的行动,CNN、BBC、《纽约时报》等美英喉舌也纷纷出马,把中东北非的动荡标榜为民众的民主运动,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殊不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也门等地的乱局早在数年前就埋下了伏笔。五角大楼麾下的智库筹划在先,目的就是给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预设羁绊。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中所言:“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2010年12月17日,为抗议执法不公,一名27岁的突尼斯小贩纵火自焚,引发了所谓的“突尼斯革命”,一发而不可收。不出几周,当地工会和年轻人利用互联网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和平抗议,推翻了总统本·阿里的长期独裁统治。熟练地利用网络工具实现政权更迭,这在中东还是第一次。[1]
就在自焚事件之前的2010年10月末,《纽约时报》曝光了一封美国外交邮件,据称此类“非法下载”的文件数不胜数。邮件是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发回国内的报告,内容涉及他和本·阿里的富翁女婿的晚餐谈话。[2]邮件似乎是从网上不小心泄露出去的,但突尼斯网民迅速得知内容,并据此判断华盛顿会支持他们反对本·阿里的行动。很多严肃的政治观察家认为其消息来源——“维基解密”[1]背景复杂,很可能是美国情报部门用来散布虚假消息的工具。在突尼斯事件中,维基解密的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泄露邮件的时机不可谓不巧,难免让人心生疑云。
为了促成突尼斯民众对本·阿里的“自发”抗议,华盛顿真是煞费苦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刚刚迫使本·阿里取消粮食补贴,华尔街的投机商们就大肆推高谷物价格,为突尼斯民众纷纷倒戈火上浇油。[3]此外,美军非洲司令部司令威廉·沃德上将在2010年5月造访突尼斯,会见了突尼斯国防部长利达·格里拉。据非洲司令部公布的消息,格里拉那时刚从华盛顿回国,“与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进行了非常积极的对话”。[4]本·阿里倒台后,突尼斯军方高层地位依旧巩固,在幕后控制着国内事态的发展,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华盛顿对突尼斯军方的支持力度。横扫突尼斯及该地区的所谓“民主”,只不过是西方媒体刻意制造的幌子,为的是扶持投靠华盛顿的新兴军事独裁势力。五角大楼对这一伎俩可谓轻车熟路。
“突尼斯革命”的胜利引发了伊斯兰世界局势动荡,北非、中东、中亚,到处可见美国的身影,而这一切的终极目标都指向中国。2011年1月,颇具影响力的《纽约时报》明目张胆地呼吁在中国搞所谓的“民主革命”。[5]
美国的“大中东”计划
2003年初,小布什和切尼决定入侵伊拉克,这其实与9·11恐怖袭击以及本·拉登毫无关系,后来的事实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此举只是华盛顿宏大的地缘战略的一个棋子。这一战略涵盖地域极广,从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到利比亚,经波斯湾到伊朗、阿富汗,最终直抵中国的家门口,目的是要彻底实现对伊斯兰世界石油资源的军事控制。[6]
美国的这一大战略到底是什么?
鉴于对前华约国家的政权更迭计划非常成功,美国以此为蓝本制定了大中东战略的框架。该战略由前五角大楼顾问、新保守主义分子理查德·珀尔和小布什政府官员道格拉斯·费斯于1996年提出,最初是为以色列新当选的内塔尼亚胡政权起草的白皮书。
白皮书名为《彻底改变:确保政权的新策略》,是美国智库第一份公开呼吁清除萨达姆的政策建议,并且主张对巴勒斯坦人采取强硬军事立场,打击叙利亚和位于黎巴嫩境内的叙利亚目标。[7]据称,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政权当时没有采纳珀尔和费斯所提的建议,理由是太过冒险。
大中东战略西起摩洛哥,横跨利比亚、埃及、苏丹、波斯湾,东至阿富汗、巴基斯坦。
9·11之后,随着珀尔等新保守主义的极端好战分子重返决策圈,小布什政府对珀尔-费斯报告的扩充版予以高度重视,将其称为“大中东”计划,费斯也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
该计划宣称要对整个大中东地区的独裁政府实行民主改革,虽然听上去冠冕堂皇,实际上暗藏着美国扩大军事控制和准备从经济上撬开中东国家大门的野心。
2004年6月,八国集团峰会在格鲁吉亚的海岛召开,美国提交了一份文件,题为“八国集团与大中东伙伴关系”,在文件的“经济机会”部分,华盛顿高调呼吁在大中东地区“大举推行经济变革,规模要不亚于曾在前苏东共产党国家实施过的经济疗法”。
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在俄罗斯、波兰、乌克兰等前苏东国家实行“休克疗法”。经历之痛苦让这些前共产党国家清楚地意识到,华盛顿就是要掠夺其国家财富。为了把东欧国家纳入美国的掌控,华盛顿把他们一个又一个拉进北约。而北约作为军事联盟,早在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之际,其使命就应宣告结束。
2004年,该文件被沙特阿拉伯的《生活报》曝光,中东抗议浪潮此起彼伏,重点就是针对美国的“大中东”计划。当年4月,法国《世界报》的一篇文章这样写道:“除了阿拉伯国家,大中东还包括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以色列。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只有一个,就是所处地区对美国最为敌视,宗教激进主义也十分盛行。”[8]但是这恰好符合华盛顿的大中东战略,只要让这片地区战乱不断,北约介入“保护重要石油供应线”就顺理成章。
2005年5月,美军轰炸巴格达的硝烟尚未散去,小布什就宣布要在整个中东地区“传播民主”,明确表示要“在10年内建立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9]不过可笑的是,在世人眼中这位总统的所作所为却总是与民主背道而驰。
美国提交的文件还指出,要实现繁荣和民主,关键在于加强私营产业的发展。文件甚至指鹿为马地宣称,奇迹的出现要依靠微观金融措施,即“每年向中东企业家提供1亿美元贷款,持续五年,这将帮助120万名企业家脱贫,包括75万名女性”。[10]
文件设想由国际机构接管该地区的银行和金融业务,所谓国际机构主要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实它们与世界贸易组织一样,都在美国的控制之下。美国的长期目标就是完全控制石油,全面掌控石油美元再循环,进而彻底控制整个中东的经济。计划十分大胆,却也不免铤而走险。
然而,不久华盛顿就在伊拉克陷入泥潭,再加上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沙特国王这两位中东老牌领导人的强烈反对,小布什政府的意识形态狂热分子才将大中东计划暂时搁置。显然,这也是日后穆巴拉克成为华盛顿眼中钉的原因。
到了2010年,美国的战略影响力有所下降,而中国的实力却迅速上升,这不能不让华盛顿的战略人士忧心忡忡。他们决定以民主的名义在整个伊斯兰世界策动政权更迭。2011年初,突尼斯变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美国所左右,之后五角大楼就把目标锁定长期的铁杆盟友穆巴拉克。
华盛顿的“软”革命
突尼斯总统本·阿里仓皇流亡沙特,接着埃及的示威活动就导致穆巴拉克下台。白宫、国务院、CNN、BBC等宣称抗议活动是“自发”事件,但事实远非如此。
如果仔细观察2003至2004年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的“颜色革命”,以及2009年试图推翻伊朗总统内贾德但以失败告终的“绿色革命”,就会发现“突尼斯革命”和埃及的政权更迭与它们极其相似。这些事件都是以高科技为手段,而且背后有美国的支持。
在埃及变革中,一方面,支持巴拉迪的青年人利用网络相互串联;另一方面,神秘的穆斯林兄弟会在被取缔后依然呼风唤雨,而据称穆斯林兄弟会与美英情报机构和共济会都有联系。[11]
挑头的是一个自称“4月6日运动”的组织,它号召埃及举行大罢工,并把2011年1月25日定为“愤怒日”。活动是该组织利用“脸谱”(Facebook)网站发起的,声势浩大、组织严密。穆巴拉克被迫解散内阁,任命前情报部长苏莱曼为副总统。
“4月6日运动”的发起人是一个29岁的土木工程师,名叫艾哈迈德·马希尔·易卜拉欣。他在“脸谱”上开设了主页,意在纪念2008年4月6日发生的工人罢工。
据《纽约时报》2009年的统计,“脸谱”和“推特”(Twitter)网站的埃及会员已达80万,大部分是年轻人。在华盛顿接受卡内基基金会采访时,“4月6日运动”的负责人马希尔讲道:“这是埃及青年第一次利用“脸谱”和“推特”这样的网络工具发起运动。我们的目标是推动民主,鼓励民众参与政治改革。”[12]
“4月6日运动”自由松散,但在它背后却有另外一个组织严密的机构Kefaya,由兰德公司一手扶植。兰德与五角大楼关系密切,善于利用暴徒并煽动民众来给华盛顿的对手制造麻烦,1968年针对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五月风暴”也是这个智库所为。[13]
Kefaya——五角大楼的“非暴力战争”
Kefaya是组织埃及示威的核心力量,最终迫使执政42年的穆巴拉克下台。Kefaya的意思是:“受够了!”
说来好笑,国家民主基金会[14]等非政府组织作为政权更迭的推手,在埃及“颜色革命”中却显得有些江郎才尽,未能编造出更能蛊惑人心的新词。相比之下,在2003年11月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中,美国资助的那些非政府组织更有创意。他们精挑细选,把“Kamara!”(格鲁吉亚语的意思也是“受够了!”)作为关键词,以此彰显那次以年轻人为主的政权更迭运动。
格鲁吉亚的青年人被精心训练成分散的网络小组,以避免高度集中可能带来的覆巢之祸。为掩人耳目,骨干分子在体育场所接受训练,掌握非暴力斗争的各种技巧,以及政治蛊惑、媒体宣传、动员民众等方面的培训。
推崇Kefaya和Kamara的除了国家民主基金会,还有像吉恩·夏普的“爱因斯坦研究所”这样的机构。“爱因斯坦研究所”这个名字极具迷惑性,其宗旨之一就是夏普提出的“非暴力战争”。[15]
Kefaya成立于2004年,正式名称是“埃及变革运动”,由埃及精英在瓦萨特党领导人阿布·马迪的故乡建立,而瓦萨特党据称是由穆斯林兄弟会一手创建。[16]成立Kefaya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结束穆巴拉克的统治而联合各方力量,其运作方式与“玫瑰革命”如出一辙。
作为“4月6日运动”的核心力量,Kefaya很早就开始利用新兴媒体和网络科技,以此动员埃及民众。无论是博客政治化,还是发布逃避审核的Youtube视频和图片,其手段都极为专业。在2009年11月的一次集会中,Kefaya宣布支持巴拉迪参加2011年埃及总统选举。[17]
兰德和Kefaya
在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联合参谋部、联合作战司令部、海军部、海军陆战队,以及军方情报部门的共同授意”下,有军方背景的兰德公司对Kefaya进行了详细的研究。[18]
在2008年向国防部提交的报告中,兰德对Kefaya作出如下评估:
推动阿拉伯世界民主化符合美国的利益,尤其是9·11美国遭受来自沙特、阿联酋、埃及和黎巴嫩的恐怖分子袭击后,这一做法的作用更加突出,这事关能否有效减少政治动荡和恐怖主义。正如2003年布什总统在对国家民主基金会致辞中所言,“只要中东仍未获得真正的自由,那里就会一直停滞不前、充满仇恨,成为输出暴力的源泉”(白宫,2003年)。美国曾利用各种手段推动中东民主化进程,包括不同名义的军事干涉,其最终目的都是在当地建立民主政府。然而就效果而言,最佳方法是发动当地民众自行推进民主化。[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