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10个领先者的突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华策影视的差异化生存

华策影视成立的这一年,影响中国电视剧行业未来十年的“4+X”政策开始实施。

长久以来,高昂的电视剧采购费用一直被电视台视为“压在头上的最大一笔支出”,现在,政策的出台,将资金障碍化整为零。一部电视剧最多可以在四家卫视和多家地方台同时播出,意味着电视台可以联合起来集资向电视剧生产商采购,这极大地激发了电视台的购买热情,电视剧产量也随着市场需求的上升而水涨船高,从2005年的12447集攀升到2007年的14672集。

处于这一轮上涨行情中,华策影视并未被过度乐观的情绪左右,一直坚守自己的发展思路。

1.坚持“策划一批、投拍及外购一批、发行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式发展策略,构建产品梯队。

电视剧产业具有投入高、制作和回报周期长等特点,从前期筹备、投资、拍摄到后期制作,均属于投入期,只有在电视剧制作完成之后上市发行才能进入回报期。现金流随着业务的开展而出现大幅的周期性波动,这种情况可能会对公司的财务健康及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有计划的产品序列是对冲周期性波动的有利法宝。按照电视剧制作的常规流程,次第展开“策划—投资—拍摄—发行”等工作,前一部电视剧进入拍摄阶段,后一部电视剧则进入策划阶段,通过滚动式发展积累规模效应,消除固有的周期性波动。在这个产业链条之外,外购和储备一定数量的电视剧产品,为产品梯队建设提供保障,以避免“断档”情况的发生。

华策影视的电视剧产量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2007、2008、2009三年分别拍摄2部/78集、8部/314集、8部/263集,分别外购1部/20集、8部/214集、7部/264集,确保了持续的盈利能力。

外购剧业务有受托发行(以一定价格获得电视剧发行权,按照约定比例分成)和买断发行(买断某电视剧的播映权然后转让给电视台,自负盈亏)两种模式,华策影视以后者为主。

电视剧制作业务现金流模型示意图

2.在保证产品数量平稳增长的同时,坚持“精品路线”,打造富有影响力的精品剧。

数量的积累推动质量的突破。在华策影视的产品序列中,普通剧是基本盘,保证现金流的稳健;精品剧则承担着打品牌、创口碑、增效益的使命。产品交叉构筑自身的竞争力。

在打造精品剧方面,华策影视的做法是:前期策划阶段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财力,进行大量的调研,务求提升产品定位的精准度,在制作方面聘请著名编剧和演员,务求“精益求精”。

3.华策影视秉持“内容为王”的经营理念,将编剧放在中心位置,将“打造优秀剧本”作为出产精品电视剧的前提和基础,在合作中给编剧开出优厚条件,强化内容的核心力量。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电视剧制作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离不开一系列专业人才的分工协作。剧本只是起点,从一部优秀的剧本转变为一部优秀的电视剧,需要策划、导演、制片、摄影、剪辑、演员等核心演职人员的专业创作,这些人员的素质,决定了电视剧的水准。

与中国电视剧行业“演员中心制”的做派不同,华策影视吸收美国电视剧行业“编剧中心制”的经验,聘请编剧担任监制,全程参与拍摄过程,对电视剧进行追踪指导。华策影视不仅重金聘请著名编剧刘恒(代表作《集结号》《秋菊打官司》等)、邹静之(代表作《铁齿铜牙纪晓岚》《康熙微服私访记》等)分别担任总策划、总监制,还将他们纳入股东行列。

2009年,华策影视上市前夕,华策影视聘请刘恒、邹静之等人成为公司的长期签约编剧,约定“策划创作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华策有有限投资拍摄权;并在双方认可条件下优先为华策创作影视剧本”。

华策影视把编剧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基于“以剧本为核心”的创作理念,在源头上与一流编剧建立密切合作,进而掌握高品质的剧本资源,这是出产精品电视剧的基础保障。

电视剧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刺激大量电视剧制作公司的成立。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持有2010年度《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的机构有132家,持有2010年度《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机构有4057家,比之2006年的1944家,增加一倍之多。

一个客观事实是,新出现的电视剧制作机构大多属于实力薄弱的小公司,拍摄制作的电视剧良莠不齐。表面看来,它们的出现激化了电视剧行业的竞争态势,但是由于产品竞争力有限,精品电视剧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反而凸显了奉行“精品策略”的华策影视的市场地位。

4.完善下游发行渠道,建立“电视台+新媒体+音像制品+海外市场”交叉的发行网络。

电视剧制作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版权收益,其中电视台是最主要的发行渠道和传播媒体,电视剧90%以上的收入都是通过向电视台销售实现的。一般情况下,电视台通过出售广告时段向广告商获取收益,用以支付上游的电视剧采购成本,个别情况下,电视台向电视剧生产商支付广告时段,作为采购电视剧的对价,电视剧生产商出售广告时段获得收益。

电视剧产业链示意图

得益于创始人丰富的人脉资源,华策影视与国内主流电视台建立业务关系,借助“精品剧策略”在行业内建立的口碑效应,电视剧还在拍摄过程中就有多家电视台主动预购,通过预售的方式即可完成单部电视剧计划销售收入的50%,个别电视剧的完成率甚至超过100%。

与电视台这一渠道的合作,华策影视通常采用“先地面后卫星”的销售模式,首轮播放权一般出售给地面电视频道,六个月后再出售给卫星电视频道,以实现销售收入的最大化。

电视剧制作完成之后成本便基本固定下来,因此发行渠道越多,边际利润就越大。除了电视台这个传统渠道,华策影视不遗余力开辟新的发行渠道,与音像公司、新媒体公司和海外发行合作方直接签署发行合同,初步建立起立体化的发行渠道,实现收入来源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