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鞭效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995年,宝洁公司(P&G)在研究“尿不湿”的市场需求时发现,该产品的零售数量是相当稳定的,波动性并不大。但在考察分销中心向其订货情况时,吃惊地发现波动性明显增大了,其分销中心说,他们是根据汇总的销售商的订货需求量向其订货的。进一步研究后发现,零售商往往根据对历史销量及现实销售情况的预测,确定一个较客观的订货量,但为了保证这个订货量是及时可得的,并且能够适应顾客需求增量的变化,他们通常会将预测订货量作一定放大后向批发商订货,批发商出于同样的考虑,也会在汇总零售商订货量的基础上再作一定的放大后向销售中心订货。这样,虽然顾客需求量并没有大的波动,但经过零售商和批发商的订货放大后,订货量就一级一级地放大了。在考察向其供应商,如3M公司的订货情况时,也惊奇地发现订货的变化更大,而且越往供应链上游其订货偏差越大。由此推测,尽管最终产品的消费是稳定的,但原材料订单量大幅波动,不维持较高水平的库存,难以实现供应链内的供需平衡,这不但使得库存成本大幅增加,而且影响了供应链管理的敏捷性。

这种由零售商到批发商、制造商、供应商,订购量的波动幅度不断加大的现象,形似一条美国西部牛仔所用的鞘细、根粗的鞭子,在挥动鞭子时手腕稍稍用力,鞭梢就会出现大幅度摆动的现象相类似。H. L. Lee于1997年将这种现象称为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认为订单在向上游传递的过程中所传送的信息会被扭曲(Information Distortion),即发送给供应商的订货量的方差大于销售给买方的销售量的方差[1][2]。如图1.1所示,这种扭曲以放大的形式向供应链的上游蔓延(方差变大),从而对上游供应链成员的生产和库存决策产生误导。除了宝洁公司,处于其他行业的惠普、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康柏、IBM等其他企业也作过类似的调查,同样印证了这一现象的存在。

图1.1 供应链系统中的牛鞭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