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虞美人草
(日)夏目漱石更新时间:2016-10-31 15:15:51
最新章节:第20章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是日本近代文学大师夏目漱石代表作,以深刻展现夏目文学中“我执”主题而著称。原作文字古雅靡丽,处处精雕细琢,富有形式美,翻译难度较大,故一直未见国人译本。著名翻译家、野间文艺翻译家得主陆求实先生历时两年,精心翻译,还原其原本风貌,并作序作注解读本书,补全了这一缺憾。
译者:陆求实
上架时间:2014-10-01 00:00:00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日)夏目漱石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以萧红的故乡呼兰镇为写作对象,描写了黑龙江呼兰镇带有东北农村特色的风土人情,及当地老百姓的平凡的生活。那儿的人,既善良、勇敢,又有着对于现实生活的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在这一矛盾的情绪中,萧红寄托了自己对于童年、对于家乡的怀念。《呼兰河传》在塑造一幅美好静谧的生活画面的同时,以独特的视角和自己的生命体验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作者通过对人的悲剧描述透视广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乃至整个社会的悲小说9.7万字 - 会员
古全和(第三册):象牙塔之梦
长篇小说《古全和》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一个生于农村、长于城市的工农子弟古全和的一生。全书分为四册《苦难的童年》《战火下的青春》《象牙塔之梦》和《风雨人生》,彼此构成一个整体,又相对独立。故事的背景从清末民初到上个世纪中后期,空间从山东胶东半岛到东北地区,展现了古全和的成长历程。《古全和》第三册《象牙塔之梦》中,心心念念立志走入大学的古全和发奋读书,跳级考入市立中学。1952年秋,古全和终于考入小说39.8万字 半轮黄日(阿迪契作品)
《半轮黄日》是尼日利亚女作家阿迪契为20世纪60年代的尼日利亚内战(1967-1970)谱写的一曲哀歌。13岁的乌古家境贫寒,去恩苏卡大学的教授奥登尼博家担任男仆,主人给予他的学习机会让他逐渐摆脱了蒙昧和迷信;伊博族的酋长千金奥兰娜是奥登尼博的女朋友,她的家族在内战前有显赫的声势财富,崇尚自由的奥兰娜却一直与势利投机的家人保持距离;奥兰娜的孪生姐姐凯内内一直照料着家族的生意,她和旅居尼日利亚的英国小说31.3万字嚎叫的磨坊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芬兰北部拉普兰地区的小镇上来了一个自称贡纳尔·胡图宁的男人。他买下了当地河边的磨坊,在那里勤恳地工作。夜深人静之时,贡纳尔常常忍不住模仿动物嚎叫,村子里的人们无法容忍他的异常,医生和警察联手把他送入精神病院。为了捍卫嚎叫的自由,贡纳尔历经千难万险,最后逃向山林,成为村庄的传说。村庄里的荒唐故事仿佛映照出每个人在逼仄生存环境中的缩影。小说问世后在欧洲广受欢迎,已数次改编为电影、小说10.9万字- 会员
沧城
《沧城》是阿措原创的首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沧城,一座云南横断山脉褶皱中的小城,曾经的滇西北粮仓、茶马古道重镇,充斥着来自中原的儒家文化和边地神秘的乡野民俗。书中流露着滇西北群山间独特气息与小县城市井烟火。沧城出了一件大事,仙婆子死了。大家奔走相告,而“我”童年的鬼魅幻梦就此醒来。《沧城》也正是从这位真假难辨的神婆之死,引出滇西北小县城里的芸芸众生——一辈子不婚的“斋姑娘”,为了家庭生计独自走马帮小说11.2万字 - 会员
请君入席
这是一部反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一名退休的老警察,在一个宴席上遇到当年他曾抓捕过后又被释放的黑社会头目,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较量后最终将他送进监狱的故事。小说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展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场景,塑造一位身份特殊、形象独特的“打黑人”的鲜活形象,极大地丰富了新时代文学的人物图像。小说主人公阿甫,是一名刚刚“卸了枪”的退休老警察。面对当年作恶多端如今已“金盆洗手”成为企业家的黑小说12.4万字 - 会员
路旁之石
爱川吾一年少聪慧,却因家贫辍学,被迫沦为同窗家中的学徒,饱受冷眼与欺凌。母亲去世后,十四岁的他怀揣着寻找父亲和改变命运的愿望,只身来到大城市东京打拼。起初,他的人生如暴风雨中的小舟受尽风吹浪打,先是在街头流浪靠丧葬队讨食果腹,后成为印刷厂学徒却因外乡人身份而遭嘲弄鄙夷……然而,繁华都市的冷漠浇不灭他奋斗的热情。最终,这颗人人不屑的路旁之石,终于成了自己人生的主宰。《路旁之石》不仅在日本被多次搬上大小说17.9万字 - 会员
医心
《医心》是医学人文畅销书《暖医》的姊妹篇。本书分为医心、医患、医者、医改、医道、医国等6章,包括《愿每位患者都被温柔相待》《请给医生一个冒险的理由》《医生的眼泪为谁流》《让病人看见医生的脸》等篇目。本书通过一篇篇直抒胸臆的评论、一幕幕发生在医院内外的感人故事,展现出白衣天使的迷人风采和忘我境界,讲述了医患之间的深情厚谊,具有广阔的医学视野和深厚的人文情怀。著名漫画家徐鹏飞为本书绘制了漫画插图,提升小说18.9万字 - 会员
伐木:一场情感波澜
20世纪80年代,奥地利维也纳,奥尔斯贝格尔夫妇在家举办“艺术家晚宴”。晚上11点半,所谓的“艺术家晚宴”还没有开始,所有人都在等待晚宴贵宾——那位著名的城堡剧院演员——的到来。我坐在带头靠的沙发椅上,一边等待一边观察晚宴现场的人们,回想几十年来接近又疏离艺术世界的经历,回想艺术人的种种境遇,回想今天白天乔安娜的葬礼。在我的眼中,他们早在几十年前,在艺术上,或者说在精神方面,甚至可以说整个心灵都垮小说12.7万字